大潭藻礁爭議 台灣濕地學會球員兼裁判間接收受中油300萬

台灣中油計畫開發的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因恐破壞大潭藻礁及一級保育動物柴山多杯孔珊瑚,引發逾百名生態學者連署捍衛,爭議期間台灣濕地學會提出一級保育珊瑚可「降級」,甚至呼籲可犧牲一小塊藻礁讓中油撥經費來研究,遭環團質疑與中油有利益輸送,但學會始終否認受中油委託,《蘋果》近日獨家取得該學會被查稅的資料,赫然發現該學會理事長林幸助的確間接收受來自中油的300萬計畫經費,形同「球員兼裁判」。

台灣濕地學會在6月28日發過新聞稿「澄清」沒有受中油任何委託調查,是秉持科學數據跟良心說話。林幸助在本月15日受訪時卻硬ㄠ是「諮詢費」而非「調查費用」,桃園的委託案是針對整個海岸生態調查,也非針對中油開發案而來,他是基於學術良心「挺身而出」。台灣中油則強調,該公司研究案是委託泰興工程顧問公司,據了解泰興的確有將一部分委外給濕地學會,中油所提意見都是根據專業委外研究成果而來、並無不妥,至於環團對台灣濕地學會的批評,中油不清楚其中爭議細節,不便評論或回應。

《蘋果》是追查取得台灣濕地學會在今年6月遭到國稅局新竹分局查稅的資料,發現裡面所列濕地學會的106年營業稅預估的計畫清冊,有一筆就是中油因應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計畫所做的觀塘工業港環差案的環評顧問公司所委託的300萬「中油公司興建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潛在生態衝擊與緩解策略」,計畫主持人是林幸助。

不僅如此,桃園市政府委託給中央大學所做的「桃園市海岸生態保護白皮書擬定計畫」,此計畫是為執行調查紀錄海岸生態現況,以限制開發行為及防止海洋遭受污染,作為未來海岸生態保護的方針,環團一直寄望該計畫能將大潭藻礁列入,阻止中油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但從查稅清單可發現,該計畫也轉委託台灣濕地學會調查,計畫經費是304萬元,計畫主持人同樣是林幸助。

逾百名學者連署護藻礁,在教師節還開記者會,中研院士廖運範在會中強調,當地的藻礁只剩下四分之一,藻礁是七千年以上的古蹟跟世界級的資產,這麼重要的東西若因經濟的開發而消失,真的對不起台灣這塊地方,也對不起全世界。

不過,台灣濕地學會的觀點與連署學者不同,過去接受媒體訪問時,林幸助多次強調,大潭藻礁現在狀況並不好,都是泥沙覆蓋,生物並不多。就整體的國家發展,犧牲一小塊藻礁,讓中油使用,但讓中油盡社會義務,撥出經費來好好的研究藻礁;濕地學會理事陳章波更在大潭藻礁區發現一級保育類動物柴山多杯孔珊瑚後,在環保署審查觀塘工業港環差案時提出,那裡也有發現就表示不是稀有,保育可以降級。

一名不具名的溼地學會成員說,林幸助一面接中油案,另一面又可讓桃園市的海岸生態得以「排除」大潭藻礁具有生態價值,根本是「球員兼裁判」,讓大潭藻礁續存堪憂,並爆料林幸助因此也有恃無恐,還告知學會成員也支持,因為中油已同意未來接收站案通過,將編四年預算共達一億元給濕地學會,作為後續桃園藻礁的生態調查監測。

林幸助對此回應,台灣濕地學會和他的確沒有接受中油任何委託的生態調查,顧問公司委託的案子,從頭到尾都沒有做任何調查,只是提供藻礁生態因應保育的建議,「那是一筆諮詢的費用」,他也沒有幫中油講話,而是秉持學術的良心,絕對沒有當中油的門神及顧問。另外,白皮書計畫在前、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計畫在後,且白皮書是針對整個桃園海岸線所做的調查,也不是因為有中油開發案才有這計畫,兩者並未有衝突。

對於被指控因為中油承諾未來第三接收站計畫執行後,四年一億元的桃園生態監測計畫,中油有承諾會交給林幸助與濕地學會執行,林幸助也駁斥說,這是子虛烏有的事,他個人不會再做中油這項監測工作,會讓適合的人去執行。他強調,從來沒有幫中油說話,只是站在希望海岸生態環境更好,必須要「挺身而出」。

林幸助說,他沒有說過大潭藻礁生態不好,只是希望桃園海岸生態能夠集中做好管理,也沒有提供中油相關藻礁可以「移地復育」的建議,希望各界能夠回歸理性討論公共議題。

桃園在地聯盟理事長潘忠政說,吃人嘴軟,拿300萬元什麼調查都不用做,只要提供諮詢,「這不是門神,什麼才是門神?」。他認為最嚴重是學術機構,先去參與介入政府的標案,原應當起公正的裁判,但取得裁判資格後,再回頭去找當球員的開發單位,為他們「擦脂抹粉」,為了利益泯滅學術良知,是學術界的恥辱。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說,這突顯了台灣在面對類似開發案的產官學的「共犯結構」問題;官方地方政府要做海岸生態調查,明明中央有很多學術機構都可做,政府卻仍委由大學機關執行,大學私下又包個某個學術單位,但這學術單位可能又與開發單位有關連,這一層層卻沒有人把關,最後卻讓珍貴的生態資源淪為犧牲者。

陳昭倫說,如果生態學者只想要 拿到 補助經費,來進行復育的研究,卻鼓吹讓原本的完整的生態系被破壞,這價值觀是錯誤的,也完全扭曲生態復育的精神。

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說,現有環評機制是有利益迴避規範,例如擔任開發單位的顧問,就不能擔任環評委員或民間諮詢專家,至於開發單位的顧問又身兼桃園市政府的生態調查案是否適當,不便評論。(洪敏隆/台北報導)

資料來源: 蘋果日報